祈福文化背景下的高考旗袍秀
2020-07-15 12:16:35
  • 0
  • 0
  • 6
祈福文化背景下的高考旗袍秀
秦玉龙/文
祈福文化背景下的高考旗袍秀

  今年高考期间,网上流传某地考场外,有几位母亲身穿旗袍,手持挂有香蕉的甘蔗,肃立于街道边,吸引了很多家长和路人关注,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或录制视频。据说,这几位母亲身穿鲜艳旗袍,寓意“旗开得胜,马到成功”。手持挂有三根香蕉的甘蔗,则是寄望孩子能考上浙大、交大。据一些网友解释,举甘蔗、挂香蕉是广东习俗,粤语“有蕉(朝)一日,掂过碌蔗”的寓意,预示着今朝高考,搞掂一切。这几位家长表示,就是图个吉利,希望孩子高考正常发挥,考上理想的大学。
  每年高考期间,孔夫子和文曲星都很忙,一些家长把祭拜他们视为考前大事,各地的孔庙和文曲星庙香火旺盛。
  与此同时,微博、朋友圈一直在疯传一则“高考穿衣指南”:穿紫色内裤,孩子高考“紫腚赢”,做题“紫腚对”“紫腚能行”等等说法。笔者在各大电商网站上搜索关键词,发现某宝、某东的紫色内裤都有高考“考试内裤”等标识,还有“状元”“考神”不同款式花样,很多款式月销量过千。更有甚者,有些家长在高考前去寺庙里许愿,为孩子烧香拜佛,恳求保佑孩子考出好成绩,上个好大学。
  据说,今年“高考工厂”毛坦厂中学,为了不让家长在校园的围墙下烧纸,就在围墙上面铺设了滴水管,保证安全。
  这些略带迷信色彩的信息和照片在网上一经传播,网友也是褒贬不一。支持者认为,高考是人生大事,家长心情忐忑,以此来祈福或讨个吉利,没有什么不对的。反对者则认为,已经二十一世纪了,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清朝,搞这些神神叨叨的迷信活动,不但帮不了孩子,很有可能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精神压力,并给他们灌输非科学的思想和观念,有害而无益。
  客观评价,中华文化博大精深,特别是我们非常注重“谐音”带来的寓意,也许正是源于此,才有了高考时穿旗袍的现象。
  祈福文化代代传承,福、禄、寿、禧、财,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祈福五字真言。古人靠天吃饭,所以特别看重祈福,因为只有风调雨顺,才能五谷丰登,才能生存下去。由此,祈福逐渐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符号体系。
  国人对“福”有特殊的深厚感情,人们孜孜以求福,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福字俗语。比如古代女子见客行礼叫“万福”,看到美景佳人叫有“眼福”,吃到山珍海味叫有“口福”,好山好水叫“福地”,富足之家叫“福门”,人长得富态叫“福相”,交了桃花运叫“艳福”,遇到好事叫有“福气”,夫妻百年好合叫“幸福”,享受天伦之乐叫“享福”,为官一方为民谋利叫“造福”。五福临门,福禄双全,福如东海,福如南山,知福享福,种福心田,福寿无疆,福寿绵长,洪福齐天,万福攸同……这些源于传统祈福文化的福字成语,无一不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。
  那么,问题来了:福从何来?
  古人认为,福不来源于享乐,而是来源于勤俭、和睦、知书达理。“肯勤俭,必然致富;肯读书,必然富贵;肯和顺,必然生喜;肯循理,必然享福。”古人认为,福无处不在,关键看你如何去求福。一个人厚福与薄福不是命中注定的,而是后天努力的结果。
  再回到高考祈福现象,笔者以为,穿旗袍祈福或许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庄重的仪式感,无关迷信。作为00后孩子的父母亲,很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人,自然明白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,督促孩子发奋努力读书,提升自身实力,并且摆正心态,在考场上正常发挥,才是考上理想大学的最好保障。
  正如光明网评论所言:高考祈福也需要把握一个度,不能滑向迷信化。由民俗变为迷信,负面效果就会出现。一方面,高考对于年轻人来说,着实是人生的一件大事。家长面对这件事的态度会直接传递给孩子,影响他们以后成长中每次应对困难的习惯思维。因此,家长在这个时候示范给孩子们的应该是临大事独立自信的态度,而非求助鬼神的慌张和不自信。另一方面,高考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关口,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,除了获得知识和文凭,还要接受科学观念和科学逻辑的训练与科学价值的浸染,而以迷信的方式寻求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,显然既不伦不类,又有违高等教育初衷。
  作为孩子的榜样,家长如何看待祈福文化,也是一场人生小考。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